以诗会友,少长咸集,“2025中国诗词大会”中山大学总决赛圆满落幕!

¥

Body

诗承古韵,词颂今朝。中大风采,粤韵流芳。10月20日,由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指导,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承办的“2025中国诗词大会”中山大学总决赛在珠海校区海琴六号C103隆重举行。来自40个学院的88名选手参加,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大赛伊始,由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刘梅主任为本次大赛致辞。刘主任援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指出诗词大会是我们与古文跨时空对话,感受诗词魅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平台。致辞结尾,她向大家表达了对各位选手尽情挥洒才情的期待,并祝福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本次诗词大赛主体由飞花令、知识问答两大环节构成。

   飞花令分初赛决赛两场,根据选手在知识考察和飞花令初赛中的得分进行排位,决定飞花令决赛名额。

   初赛现场,选手们目视荧幕,屏息凝神,等待主题字的定格,搜罗识海,拾掇诗句。霎时间,春秋、空明,江水、天地,积采和言,吟咏而出,音韵流转,迭宕起伏。

 决赛以圆周率为主题,3.1415926……数与文相互交织碰撞,圆周率计数的辗转下,跳动的虽是数字,舞动的却是诗句。选手随机应变,妙语连珠,难分高下。

 与诗词之交,非但有才,还兼有情。在知识问答环节,各位选手追溯与诗词的结缘故事,分享最喜欢的诗与词,纵想与诗人同行远游……

中场休息时,诗词大赛特意为观众设置飞花令、emoji猜诗句等趣味环节。“岭 南、中 山、海 琴、百 年”,以百年校庆、珠海风貌为关键词,观众们主动抢答,所作诗句热烈浪漫,意趣盎然,尽展中大人的博学多识。“百年中大,山高水长”的“诗句”,为百年华诞献上了最美好的祝福。

整场比赛中,台下各年龄段的观众时刻与台上积极互动。作为评委,他们评判选手记诵的正确性。作为队友,他们为选手解决比赛的难点。与此同时,每当选手成功答题,他们便会为选手送上鼓励的掌声。

决赛结束后,评委老师们对各位选手深厚的诗词储备与精彩的赛会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长春将诗词与四书五经相对比,提出诗词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刘锐就自身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提出写作是传承与活化诗词的重要途径,因为诗词不独属于古人,亦属于现代人。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刘杰结合专业知识分享了自身对诗词大会的感受,引导同学们关注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强调背诵是理解诗词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教授闫凯认为对诗词的理解要“身临其境”,其中存在“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两种体验。

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思政办李金源老师表示本次大会呈现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倡导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诗词的学习与传承中。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副书记沈锐、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思政办李金源为三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刘锐、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助理教授刘杰为二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长春、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教授闫凯为一等奖获奖选手颁奖。

赛后,在诗词大赛的余韵中,中文系(珠海)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漆扇制作活动,以水为引,以漆作画。轻放入水,缓慢摇动,须臾即取。一滴一放一取,一摇一曳之间,涌动国风之美,扇动千年风雅。

中文系(珠海)旨在让观众在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制作漆扇的过程中,感悟诗词之美,体验文化之美。